August 24, 2007

成都民俗旅游



锦里
  传说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相对国内很多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里卖的些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餐厅里的美食是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不花俏,没有噱头,讲究的是实惠。还有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怀旧也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图的是个热闹。而街上最吸抓眼球的,还是那些让人热烈思慕的成都粉子。她们在酒吧里嗑瓜子和打牌,喝着外国酒,说的还是绵软成都话。
  成都的人民就这样嬉闹着松弛地在锦里闲逛,怀旧的人情感有了出口,爱吃的人满足了口腹之欲。锦里呈现的是人间的景象。
  锦里,是成都生活的细节所在。

文殊坊
  在传承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殊院街区,文殊坊依凭成都休闲文化的根脉,追溯传统开放街区商业的源头,以融汇休闲、旅游观光、餐饮、娱乐等的丰富内容,带给成都休闲经济发展新思维,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旧城改造的有益尝试。必将对成都和西部的休闲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酷暑难耐的日子走进文殊坊青石板小街,逛一逛回廊庭院,蝉鸣在耳,清凉入心。这是成都城市中心弥足珍贵的休憩之地,是千年成都建筑与商业模式的复原与再造。
  据负责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片区建设的中房集团成都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期的“成都庙街”和“成都会馆”两大特色功能区业态已建成,招商受到各界人士的狂热追捧,项目招商已取得圆满成功。文殊坊一期将于今年10月开门纳客。我们将带着读者共同探索,揭示文殊坊项目的独特魅力所在。
  区别于南京夫子庙、上海豫园、昆山周庄,与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纯”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作为“文殊院街区”的复原蓝本,文殊坊以其地脉和环境优势,通过再现川西特色建筑,恢复传统街区风貌,重拾川西休闲遗风,打造“都市休闲旅游第一街”。
  文殊坊的青瓦白墙、木窗雕花、挑檐垂柱、门斗脊檩彩画、过厅的撑弓、正厅的檐廊以及明间挂落,记载着岁月的痕迹;青石、古树、庭院间存有不古的记忆;风车车、捏泥人、烙糖饼,这些古老的民俗曾勾起多少人的美好回忆,展示着民间的绝技。亲身体验蜀绣等传统工艺品的制作,品尝风味独特的地道成都小吃,在这里都可以做到。“成都庙街”将位于五岳宫街与白云寺街交汇处,既展示成都古老民俗又演绎现代美食,集旅游、购物、休闲、商务、表演、餐饮、展示、体验为一体,全面展现老成都文化新的商业魅力和民间绝技。游客们从建筑风貌、历史街道、人文景观中体验着浓郁川西传统文化的精髓: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美食、娱乐演出、特色购物、养生康体、古玩鉴赏收藏字画、会议研修、商务洽谈、展览展示、中外商务信息和文化艺术交流等休闲文化内容,将以横贯古今的时空跨度和参与、体验的游憩理念,展示出成都的休闲特质,造就出成都文化休闲商业的“新天地”。

洛带
  洛带古镇被称为蜀地第一客家古镇。
  洛带古镇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镇上居民中客家人有2万多人,占全镇人数的9成; 故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洛带古镇保存着较完整的客家文化,古镇及周围的乡民多为广东移民的后裔,走入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客家传统。洛带古镇上有着诸多建筑精美的古建筑群落,有名的是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等。
  洛带的古韵,是随满镇人那叽里呱啦的客家话而流动在古镇上空的。他们与外人交往,也能说流利的川西话、普通话,但在他们客家人的圈子内,还是操着那独具韵味的客家话。洛带的古韵,又如清泉般源源不断地从那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中流淌而出。坐在洛带客家会馆的茶座上,不经意间,就能听到客家人津津乐道各种滋味悠长的民间传说,多方位地折射出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
  洛带古镇上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和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留下了众多的民间传说、历史遗迹、客家会馆。古镇老街以上下街、北巷子、风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柴市巷、马槽堰巷、糠市巷等一街七巷为代表,现存的建筑多系清末民初风格。此外,镇内还有药王庙、基督教堂、烟霞洞、红豆林、玉带湖等多处古迹胜景。

黄龙溪
  黄龙溪古镇之所以引起影视界人士关注,是因为这里清代风格的街肆建筑仍然保存完好。青石板铺就的街面,木拄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镇内还有6棵树龄在300年以上的黄角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给古镇更增添了许多灵气。镇内现还保存有镇江寺、潮音寺和古龙寺三座古庙,每年农历六月初九和九月初九的庙会,还能再现昔日阳古镇的喧闹场面。
  古镇黄龙溪之所以为游人所青睐,是因为这里不仅山青水秀,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嘈杂;更因这里弯弯曲曲的石径古道,河边飞檐翘角的木质吊脚楼,街道上的茶楼店铺,古庙内的缭绕青烟等,展现出一幅四川乡镇的民俗风情图,给人一种古朴而又新奇的感受。
  黄龙溪镇东临府河,北靠牧马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镇上的居民就生活在这幽静古朴的环境中。最早系统地将黄龙溪镇推出亮相的,当数中国贸易总公司。1990年,该公司在向全国赠阅的一期出版物中,以《古镇黄龙溪一瞥》为题,详细介绍了古镇的历史,诸葛亮兵屯牧马山,以及古镇中医后继有人等情况。并用大量的古庙、古树、古街巷、古浮桥及古老木器、篾器照片,展示了黄龙溪“古镇风光好,古镇民风淳”的景象。同年,《中国民航》、《西南航空》等杂志开始不惜版面介绍黄龙溪古镇风情。在’92中国友好观光年”中,省旅游局和西南民航管理局联合将黄龙溪古镇推为8条精选旅游线路之一。

琴台路
  据民间传说,琴台路是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抚琴唱和之地,由此演绎出中国历史上一段浪漫的爱情经典。
琴台路见证了成都的历史风霜。大规模改造后的琴台路于 2002年 12月 30日正式开街,全长 580米。它以明清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汉代的礼仪、舞乐、宴饮等风土人情。如今的琴台路流光溢彩,镇守北端路口的,是那幢标志性的“琴台故径”牌坊,走进牌坊,一辆气派非凡的“铜车马”雕塑有着古韵悠悠的汉代风味。琴台路南端,“凤求凰”主题雕塑屹立,相如文君抚琴起舞,同时配以近 5米长的石刻和近 50米长的诗碑墙。最富特色的是全长 920余米的汉画像砖带,它荟萃了中国目前面世的绝大部分汉画像内容,游人随汉画砖带前行,宴饮、歌舞、弋射、车马出巡等 2000多年前汉代人的生活图景便复活在视线中。据悉,这条砖带由 16万块天然青石砖铺筑而成。琴台路北接文化公园,南连百花潭公园、杜甫草堂以及“浣花风景区”。以琴台路“仿古一条街”,成都将形成一个大型古典文化公园区。

上里古镇
  上里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现在这里还是影视作品的外景地。
1、风格各异的桥文化。上里四周有10余座古代和近代古桥。这些桥梁不仅是南来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现了古镇历史和匠师的技艺,其代表有:明清乾隆41年的“二仙桥”与清乾隆14年的“立交桥”。
2、独特的牌坊文化。古镇内尚存有3座石牌坊,即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市级文化保护单位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
  “双节孝”石牌坊: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系杨韩氏婆媳两代守节 ,遵诏而建的石牌坊。属石质门楼式建筑,四柱三间,重檐五脊,坊高11.25米,基宽7.8米,出檐1.1米。牌坊上刻有戏曲故事20余组,人物100多个,雕工精细,人物形象生动,眉目传神。牌坊前树有全石双斗桅杆一对, 分别高11米,气势恢宏,是我国封建制度制度束缚妇女的见证,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
3、罕见有趣的泉文化。白马泉、喷珠泉是古镇域内独特的风景区,也是迄今为止四川省境内最为奇特的风景区之一。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曾经深入我镇采访并报道了我镇的奇泉,并与济南市的“钓突泉”齐名。
4、栩栩如生的塔文化。上里的古塔分为文峰塔(又称字库)、建桥塔、药王塔和舍利塔。
5、工艺精湛的建筑群。全镇座落四处韩家大院,整个建筑物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精湛的工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